- 《孤舟》:2个细节揭开了和老鹰单线联系的段文涛,是如何暴露的
- 段文涛在良友咖啡厅见到了连晋海及其带领的90号成员。 段文涛正准备离开时,对方却显得从容不迫,明确表示他的目标正是要抓捕段文涛本人。 飞鸟是段文涛的化名,他在九...
段文涛在良友咖啡厅见到了连晋海及其带领的90号成员。
段文涛正准备离开时,对方却显得从容不迫,明确表示他的目标正是要抓捕段文涛本人。
飞鸟是段文涛的化名,他在九十号地区执行潜伏任务,由代号老鹰的特工负责联络。
段文涛的真实身份仅由代号"老鹰"的联络人掌握,他们之间保持着严格的单向联络机制。这种安排确保了除老鹰外,没有任何人能够获知段文涛的具体情况。
段文涛的真实身份属于江苏省委单线联系的特殊关系,这一机密信息连新四军六师负责敌工工作的王明忠科长都未被告知。
老鹰的身份不存在泄密嫌疑,他不可能成为八号细胞的背叛者,原因在于他完全掌握根据地的具体位置信息。
段文涛的身份是如何被发现的?
【宪兵队的行动,不是段文涛提供的消息】
岩井作为日军宪兵队负责人,率领部下来到顾惠中和胡之平居住的地方。
情报泄露显然是导致宪兵队采取行动的直接原因。
周知非与连晋海面露疑惑,两人异口同声地表示:"宪兵队今日并未安排任何行动。"
敌人锁定的对象十分具体,正是中共江苏省委派出的特派员。
显然,对方获取的信息不仅准确无误,而且具有重要价值。
连晋海向周知非提出疑问:
情报来源是否与情报科的段姓人员有关?究竟是何人向他们提供了这些信息?
情报科的最高负责人段文涛并未参与此次宪兵队行动的情报保障工作。作为该部门的主管领导,他本应主导所有情报事务。
是否存在比最高领导者更具权威的人物?
讽刺的是,即便掌握了极其精确的情报信息,最终不仅未能成功抓捕任何目标,反而导致己方人员折损。
周知非在听到连晋海声称"情报科的科长也不知情"这句话时,立即对段文涛产生了疑虑。
段文涛对其他信息不了解实属正常,毕竟个人能力存在差异,某些人表现更为出色并非过失。
然而,尽管掌握了优质情报并遇到绝佳机会,这些人不仅未能获得任何收益,反而遭受了损失。
这份情报显然在情报部门负责人段文涛的掌握范围内。存在两种可能性:要么他预见到行动会徒劳无功,要么正是他故意向宪兵队提供了错误信息导致行动失败。
此刻的周知远虽然对段文涛心存疑虑,但尚未掌握确凿证据。
疑虑如同播撒在内心的幼苗,只要存在合适的条件,就会逐渐生长蔓延。
一种难以名状的不安悄然滋生,就像随风飘散的陌生种子,不经意间落入了心田。这种感受起初微不足道,却在不知不觉中生根发芽。
这颗种子最初或许微不足道,仅仅表现为一个转瞬即逝的想法或短暂的困惑。然而在持续发展的过程中,受到外部环境的催化作用,它逐渐将周知非的理性分析与情感波动转化为自身成长的养料。
这颗怀疑的种子在周知非的思维中悄然滋长,由于缺乏及时的审视与干预,其根系迅速延伸并占据了他思考的各个层面。这种状况导致周知非开始对曾经深信不疑的段文涛产生不信任感,进而对其言行举止进行反复推敲。
周知非与近藤正在办公室内进行交流。
周知非被近藤直接问及关于内线人员的具体身份信息。
周知非给出了如下答复:
根据保密条例要求,关于内线人员的具体信息不便透露。少佐,目前可以告知您的是,该人员的行动代号为"八号细胞"。
周知非始终将八号细胞作为自己的秘密联络渠道,他严格确保近藤无法获知这个内线的真实身份。这个关键信息被严密保护,任何可能暴露八号细胞身份的线索都被周知非彻底切断。
他必须严守这个秘密,绝不能向任何人透露,因为无法确定知情者是否伪装成可信之人,实际上可能是《中共》安插的特工。
作为90号站点的负责人,周知非具备出色的警觉意识和敏锐判断力。
近藤刚说出"八号……"这两个字,周知非就立即做出手势让他停止继续往下说。
他显然意识到附近有人在窃听,随即迅速推开窗户向外张望。
他之所以展开调查,完全是因为发现有人在暗中窃听。
出于谨慎考虑,他本应避免提及"八号细胞"这个敏感词汇。但考虑到谈话地点是近藤的办公室,周围根本不存在窃听的风险。
周知非的判断相当准确,确实存在窃听行为。
周知非注意到有人正匆忙跑下楼梯,那个人的身形轮廓与段文涛极为相似。
这种说法有何依据?
通过观察对方的背影特征,他立即确认这正是段文涛本人。
种种迹象表明,段文涛极有可能就是潜伏在组织内部的卧底人员,周知非对此已经形成了明确判断。
【抓现行】
揪出内部叛徒的最大困难在于敌暗我明,甚至连调查方向都难以确定。
然而在段文涛这件事上,周知非成功使其身份由幕后转向了台前。
确立明确的目标后,判断标准就变得清晰可循。
周知非向近藤提及八号细胞时,实际上是在为某项计划争取必要的缓冲期。
他对苏州地区的共产党势力持续施加压力,迫使对方陷入进退维谷的境地。在这种高压态势下,共产党人唯有撤退至根据地这一条出路。而一旦他们退回根据地,他预先部署的"八号细胞"就能发挥预期作用。
他希望近藤能够多给他一些时间,让他再等待一段时间。
近藤试图说服顾希形出任县长职务,然而顾希形坚守个人原则,明确拒绝了这一任职提议。
近藤的谋划经过精密计算,试图通过操控顾易中来迫使顾希形屈服。
周知非与连晋海站在楼上,目送顾易中离开的场景尽收眼底。他们居高临下地观察着整个过程,每个细节都清晰可见。
段文涛站在大门侧边,手持报纸遮挡面部,正暗中观察着周围的情况。
周知非从楼上注视着站在"桥上看风景"的段文涛,而段文涛的目光则停留在风景上。《顾易中》成为段文涛视野中的"窗子",与此同时,段文涛的身影也化作了周知非心中的"梦"。这种相互映照的关系构成了一个完整的视觉循环。
此刻,周知非若想将段文涛绳之以法,关键在于获取确凿证据。只要掌握一项无可辩驳的实证,便足以达成目标。
周知非试图获取段文涛的关键证据,只要持续对其施加压力,就很可能找到突破口。
段文涛尚未意识到,他的一举一动早已被人察觉。当前这个时间点,他仍然处于毫不知情的状态。
他的行为模式没有任何改变,仍然延续着过去的习惯。周知非的视线牢牢锁定在他身上,而他对这一切毫无察觉。
在《良友咖啡》馆内与老鹰会面时,周知非立即安排连晋海前往现场,成功将两人当场控制。
警方为何不等到段文涛与老鹰接头时再实施抓捕?这样或许能取得更显著的战果。
我并非如此。
段文涛所传达的信息主要涉及八号细胞的相关内容。
一旦双方相遇,关于八号细胞的信息很可能会被泄露。这样的风险对周知非而言过于巨大,他完全无法承受由此产生的严重后果。
他决定采取主动出击的策略,率先对段文涛实施控制。
段文涛身份败露的真相在于周知非的发现,而非外界猜测的老鹰告密或信息外泄。这一事件的发展过程表明,关键因素在于周知非的个人侦查能力,彻底推翻了关于内部人员泄密的可能性。
人们常常觉得自己的表现很出色,但实际上可能始终处于他人的操控之下。
革命先辈们所经历的艰难困苦,实在令人肃然起敬。他们为理想付出的牺牲与努力,展现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坚韧品格。
